內蒙古職業技術學校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瀏覽數:79 

5月30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騰訊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高峰論壇會議”上發布了《未成年人網絡素養2020年度報告》?!秷蟾妗诽岢觥百x權”、“賦能”、“賦義”是青少年網絡素養的核心理念,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方面提出對策建議,提倡多元主體共同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生態系統。

最新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以10—49歲群體為主,10—19歲群體占比為14.8%。系列數據表明,未成年人已經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成年人是互聯網時代一個獨特的群體,是地地道道的“數字原住民”。一出生,他們就“浸泡”在信息海洋中,認知模式和學習行為等都帶有明顯的網絡化特性。

然而,未成年人的認知和行為正處于發展、成熟階段,對于各種復雜的互聯網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夠,在接觸、使用媒介的同時也面臨注意力缺失、信息焦慮、數字壓力、網絡成癮、隱私安全等諸多潛在風險。提高青少年網絡素養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構建未來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十分重要。

研究主要采用整群抽樣調查的方式,從14個省份的20所中學中選取未成年人樣本,最終確定有效問卷4464份,問卷調查研究的有效率為96.4%。研究將影響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因素劃分為個人屬性、家庭屬性和學校屬性三種類型,把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分為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搜索利用能力、網絡信息分析評價能力、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網絡安全素養、網絡道德素養等六個維度,構建Sea-ism網絡素養框架,共16個一級指標、29個二級指標、66個操作化定義進行測量。調查發現: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總體得分不高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平均得分為3.54分滿分5分,總體得分不高,網絡素養水平總體上處于及格線以上,有待進一步提升。其中,網絡道德素養平均得分最高3.94,網絡印象管理能力平均得分最低3.02。

個人屬性:初中生優于高中生,上網時長顯著影響未成年人網絡素養

在個人屬性中,性別、年級、成績、城市等級、技能熟練度、自我效能感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有正向影響,上網時長對網絡素養的影響為負向。數據顯示,初中生的網絡素養水平整體優于高中生,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能力、網絡安全素養、網絡道德素養隨年級升高而降低;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網絡印象管理能力則隨年級升高而提高。隨著學習成績的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顯著提高。隨著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增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水平逐漸下降。每天平均上網時間越長的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整體表現較差。東部地區未成年人在網絡印象管理方面表現較好,中西部地區的未成年人在網絡信息分析評價和網絡道德方面表現較好。以城市來看,生活在一線城市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水平較高。從性別上看,在上網注意力管理、網絡信息搜索利用、網絡印象管理、網絡道德方面方面,女性未成年人優于男性;在網絡安全認知和行為方面,男性未成年人表現相對較好。網絡使用自我效能感越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相對越高。

家庭屬性:良好的親子關系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影響顯著

在家庭屬性中,與父母親密程度、與父母討論頻率、家庭氛圍對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有顯著正向影響,家庭收入和父母干預上網活動頻率則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產生負向影響。

未成年人與父母越親密,在上網注意力管理、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道德方面表現越好。與父母討論網絡內容越頻繁的未成年人,在網絡印象管理方面表現更好,在網絡道德方面表現較差。隨著家庭收入的增長,未成年人在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及網絡道德三方面的表現顯著下降。父母越頻繁干預未成年人上網活動,他們在上網注意力管理、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網絡安全等四維度的表現越差。

學校屬性:開設網絡素養和技能課程是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關鍵

在學校因素中,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呈正相關。數據顯示,學校開設有關網絡信息素養、技能類課程對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有明顯影響作用,除網絡印象管理之外的其他五個維度得分均高。經常與同學討論網絡內容的青少年,在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網絡印象管理、網絡安全等四個維度表現越好,但在上網注意力管理維度表現越差。上課玩手機越頻繁,未成年人在網絡素養越差。

賦權、賦能、賦義是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核心理念

賦權就是要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地進行網絡保護,賦予未成年人他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權利,鼓勵未成年人去認知和接觸現實世界,順應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中探索未知的天性,幫助他們通過網絡與現實世界建立與社會的聯系,強調現實生活實踐對認知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賦能是一種能力構建教育,即全面培養未成年人的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信息搜索與利用能力、網絡信息分析與評價能力、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網絡安全、網絡道德認知和行為能力,讓網絡真正為未成年人所用。

賦義是要在更深層次上的價值和意義進行網絡素養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地落細落實,挖掘傳統優秀文化中道德教育資源,使未成年人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網絡使用的價值和意義,把握網絡倫理道德,自覺遵守網絡行為規范。

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需多主體共同努力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個人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在信息網絡環境中,應為未成年人構建網絡學習社區,讓他們參與網絡上關于社會話題的討論,參加利于自己發展的網絡團體,更好地提升網絡素質和能力。

平均上網時間時長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水平有負向影響。未成年人應該警惕數字壓力,學會時間管理、有計劃地上網、減輕對社交媒體的依賴,同時加強注意力管理,謹防網絡成癮,迷失在復雜、開放的網絡信息環境中。

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時,應該學會辨別篩選信息,自覺抵制網絡媒介中、尤其是網絡游戲中的不文明話語與暴力色情場景;樹立理性上網的習慣,避免群體極化與認知偏見。

家庭網絡素養教育計劃

調研數據顯示,未成年人與父母親密程度越高,網絡素養也越高;父母干預上網活動的頻率越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越高;整體而言,家庭氛圍越好,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越高。

作為家長,在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培育過程中,要主動搭建起親子溝通的平臺,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建立與未成年人平等討論和分享的良好習慣,正確引導青少年的上網行為。適度干預青少年的上網行為,應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多維度地介入,必要時可以制訂科學的家庭上網規則,比如與孩子商量制訂網絡使用計劃表。

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的生態系統

學校是未成年人成長發展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和關鍵。

調研數據顯示,學校是否有移動設備管理規定,以及青少年在網絡技術、素養類課程中的收獲程度,對青少年網絡素養有顯著影響。建議政府部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制定明確的網絡素養能力要求,學校據此設立課程大綱與具體教學目標,開設網絡素養教育的獨立式課程或融入式課程。

建議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網絡素養水平,在教師的職前培訓和在職進修中增加網絡素養模塊。

創建有利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養的社會環境

政府需要完善法律與制度保障機制,推行切實有效的網絡素養教育政策,建立健全網絡監管機制。

傳媒企業必須落實主體責任,重視青少年網絡安全以及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升,切實履行自律自查規范,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探索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為青少年打造健康友好的網絡環境。

匯聚社會各界力量,形成良好社會文化氛圍。社會公共組織聯合企業開展青少年網絡素養項目、計劃、活動;強化、規范化各地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基地的建設;發揮大眾傳媒的引導功能,營造良好媒介環境。